傳染病的基礎知識

當病原體(會讓人疾病的微小生物)進到體內讓人生病,就叫做傳染病。病原體大致可以分成細菌、病毒、真菌、寄生蟲等類別。有時就算當病原體進到人體內,也不一定會讓人出現感冒症狀。會不會感染疾病,要看病原體傳染力強弱以及身體抵抗力的好壞來決定。

細菌、病毒這類型的病原體,如果只是「附著」在人體外,並不會讓人生病。但如果病原體進到體內,在特定的器官或全身複製增生更多的病原體,這時就已經「感染」疾病。如果人「感染」了疾病,造成身體不適,這時候這類型的疾病就通稱為「傳染病」。

如果病毒是經由上呼吸道(鼻腔、喉嚨)感染到疾病,就稱為「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」。如果是細菌經由肺部引發感染,就稱為「細菌性肺炎」。

由新型冠狀病毒(SARS-CoV-2)引發肺炎等症狀的傳染病,則稱之為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病(CoronaVirus Disease-2019:COVID-19)。


病毒(Virus)細菌(Bacteria)與真菌(Fungus)的粒徑大小比較

細菌是什麼

「細菌」是微小到肉眼看不見的生物。因為只有一個細胞核,所以又稱為單細胞生物。只要有足夠的養分,它就可以自己複製、增生。 

一般來說,皮膚表層、鼻腔、喉嚨與腸道都會有細菌,依據所在位置特稱為「皮膚菌群」或「腸道菌」。這些平常就在體內的細菌並非造成人們生病的原因,而是保持人體健康狀態很重要的益生菌。腸道菌雖然乍聽之下是在「體內」,但其實「腸道內側」=「體內的另一側」,也就是外側。

大腸桿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、結核菌是常見容易引發人類生病的細菌。抗生素是可以防止細菌增生的藥物對於抗生素有抗藥性,或是抗生素作用不大的細菌稱為「抗生素抗藥性細菌」。如果至今都有效的抗生素,對細菌失效的話,不僅會造成傳染病治療上的困難,手術或抗癌劑造成患者免疫力下降時,也會讓患者抵抗細菌感染,會造成醫療上種種困難。

病毒是什麼

病毒的體積非常小,大約只有細菌體積的10 -50分之一。病毒雖然有自己的DNA或RNA,但因為病毒沒有自己的細胞,不能自我繁殖,所以在定義上病毒並不是生物。也因為病毒沒有細胞,病毒想要繁殖,就必須要進到宿主細胞內,利用宿主細胞的功能複製更多個自己,在宿主細胞裡生活。當病毒進到人體內,它會進到細胞內複製更多的自己,等到這個細胞破裂之後,就會跑出大量的病毒,這些病毒又跑進其他細胞中,病毒就是透過這種方式繁殖的。

會導致人體生病的流感病毒跟諾羅病毒都是常見的病毒,一般感冒也可能是由各種病毒引起的。

因為病毒的大小跟作用機制都和細菌不同,所以抗生素對病毒沒有效。目前只有研發出極少數的抗病毒藥物。

各式各樣的傳染途徑

病原體進入體內的路徑稱之為「傳染途徑」,傳染途徑可以簡單分成「垂直傳染」和「水平傳染」這兩種。

垂直傳染指的是,孕婦/母親直接將病原體傳給寶寶,可以再細分成胎盤感染、產道感染、母乳感染這幾種。至於水平傳染指的是垂直感染以外的所有傳染途徑,包含經口傳染、血液傳染、接觸傳染、性傳染、飛沫傳染、空氣傳染、動物傳染。一般生活上最常見「接觸傳染」、飛沫傳染與空氣傳染這三種。

COVID-19主要以「飛沫傳染」和「接觸傳染」為主,所以必須要將防疫重點擺在這兩種傳播途徑上。此外,目前有從氣管分泌物或糞便中分離出COVID-19病毒的例子,以下是可以防止COVID-19傳播途徑的重點。

①防止眼睛、鼻腔或口腔黏膜,接觸到帶有病毒的飛沫。

②避免讓病毒附著的手碰觸到眼睛、鼻腔或口腔黏膜。

接觸傳染是?

當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用手遮住後,用這隻沒有經過消毒的手接觸到物品,讓這個物品帶有病原體。或是帶有細菌或病毒的飛沫,噴濺到物品上。

如果其他人摸到這個帶有病原體的物品後,手就會接觸到病原體,如果在沒有消毒的情況就用這隻手接觸到口、鼻,就會從口腔或鼻腔粘膜感染到細菌或病毒。雖然多數的細菌或病毒接觸到皮膚時,並不會穿過皮膚進到人體內,但有一部分的真菌類能讓菌絲深入皮膚內部。

接觸傳染指的就是上述這樣,經過受汙染的物體表面間接接觸到病原體,導致生病的傳播途徑。

例如:喉部結膜性熱、流行性感冒。等


■在進出容易發生接觸感染的主要場所時,該如何避免接觸傳染?

  1. 門把或把手 → 使用手肘或手腕開門

  2. 電梯按鈕 → 使用手肘或小拇指的指甲按按鈕

  3. 電車或巴士的扶手、握把 → 不要抓握把,或使用小拇指勾住

  4. 電扶梯的扶手 → 不要抓緊扶手

  5. 辦公室的公用物品(複印機、電腦、電話) → 每天徹底消毒


■接觸容易造成接觸感染的物品時,該如何避免接觸傳染?

  1. 現金 → 趁著這個時候改成行動支付或電子支付吧!

  2. 口罩 → 取下口罩時,只接觸到耳掛的部分。

  3. 手套 → 脫下手套時,盡可能不要摸到受到汙染的表面。

  4. 行動裝置 → 將行動裝置裝入透明塑膠袋中再使用,並定期清潔、更換透明塑膠袋。

  5. 便利商店或超市的購物籃 → 使用前先消毒一下握把。

  6. ATM提款機 → 使用完ATM應盡快消毒手指!

  7. 公共場所的筆 → 外出時盡可能隨身攜帶自己的筆

飛沫傳染是?

當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,將帶有病毒或細菌的飛沫(含微量唾液、氣管分泌物)噴到空氣中,可以傳染給在距離約1公尺內的人,就稱為「飛沬傳染」。當人們吸入這些帶有病毒或細菌的飛沫時,病毒或細菌通常不會直接深入下呼吸道,而是附著在粘膜上造成感染。

例如→百日咳、風疹(德國麻疹)、流行性感冒、流行性腮腺炎(耳下腺炎) 等。

空氣傳染是?

病毒或細菌在空氣中可以漂浮,並將疾病傳給1公尺外的人,就稱為「空氣傳染」。這類型的飛沫可以在乾燥的空氣中,或是以失去水分的「飛沫核」在空氣中飄浮,在這個過程中,病毒會暫時失去活性。由於細菌或真菌可以存活的時間很長,只要一遇到適當的溫度就會長出芽胞,所以需要正壓室等設備。另一方面,由於病毒無法直接穿透皮膚,多半是經口傳染或經呼吸道傳染。如果有數微米(μm)大小的氣溶膠粒子,病原體很有可能將直達肺泡加劇傳染風險。

例如:麻疹、水痘、結核病等。

其他的感染途徑

■經口傳染(糞口傳染)

受到病毒或細菌汙染的食物,如果生吃、沒有經過充分加熱的情況下就吃下肚,或是生病的人在料理的過程中透過手等方式,汙染了食物或水,導致吃(喝)下受汙染食品的人因此感染疾病,就稱為「經口傳染」。

如果是糞便經過手指傳遞,導致患者將病毒或細菌吃下肚的情況,特稱「糞口傳染」。

例如:輪狀病毒(Rotavirus)或諾羅病毒(Noroviruses)引發的腸胃炎


■血液感染

例如:C型肝炎病毒(HCV)、B型肝炎病毒(HBV)、梅毒、人類免疫缺陷病毒(HIVAIDS)等。


■性傳播感染

例如:披衣菌(Chlamydia,港譯:衣原體)、人類免疫缺陷病毒(HIV/AIDS)等。


■經動物傳播感染

經動物傳播給人類的疾病,其病原體的傳播途徑可以分成:

  • 直接傳播:直接從宿主動物直接傳給人類,和

  • 間接傳播:宿主動物和人類之間,還有一個中間宿主或其他媒介,才傳給人類

這兩種。間接傳播有可能是宿主動物體內的病原體,經過節肢動物等中間宿主才傳給人類;也可能是病原體雖著宿主動物移動的過程中汙染了周遭環境(水源、土壤等),進而讓接觸到這些環境的人們感染疾病;還有一種情況是,農產品等食品受到病原體汙染,最終將疾病傳給人類。

直接傳播的例子:狂犬病、貓抓病、弓形蟲感染症(Toxoplasmosis)、鸚鵡病等。

間接傳播的例子:瘧疾、黃熱病、日本腦炎、登革熱、西尼羅熱、鼠疫、破傷風、海獸胃線蟲症等。

指定感染症是?

根據日本《感染症預防法》針對特定傳染病發布一年有效政令時,該種傳染病就屬於「指定傳染病(指定感染症)」。若是會人傳人的疾病,可以依據傳染性和危險度細分成更多類別。

將特定疾病指定為「指定傳染病」的目的是:建議患者住院治療、制定建築物消毒對策等,來防治疫情蔓延。

這次的COVID-19和肺結核、SARS、禽流感(H5N1)一樣日本政府被列為「二類感染症」。

《華盛頓郵報》以「情境式感染模擬之比較」這支動畫,解釋為什麼「待在家裡」就可以減少新增患者數,希望可以藉此讓更多人「待在家裡」、確保社交距離,來舒緩疫情。


CONTRIBUTEREditor : Mukai, Kuumuholn, Eisuke TachikawaIllustration : Kach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