待在家裡的重要性

為了防止醫療崩壞,抑制傳播速度是很重要的。

包括要求「保持社交距離」以及避免不需要、非緊急之外出的自主管理。但是實際上有什麼樣的效果呢?


模擬情境的前提

《華盛頓郵報》在報導中,將假想的疫病取名為「模擬炎(simulitis)」,模擬這個疾病在不同條件下的傳播速度。

假想的「模擬炎」具有下列特徵:

「模擬炎」非常容易傳染,只要健康的人(淺藍色)接觸到感染者(橘色)就會染病。

假設痊癒者(紫色)不會再傳染給健康者,也不會因接觸感染者二度感染。

模擬情境①

當「模擬炎」在人口200人的城鎮中擴散時會發生什麼事?

在城鎮中的居民位置是隨機的,並朝隨機的方向移動。模擬當城鎮出現1名感染者時,鎮上感染者人數增加的速度。

(報導中的以動畫方式呈現模擬狀況,請務必點入連結看看)

模擬結果顯示,代表感染者人數的曲線會隨時間急速上升,但只要有越來越多人痊癒,感染者人數就會下降。

模擬情境②

接下來是當模擬城鎮採取隔離措施時,感染者人數增加的模式。

現實上很難實施100%的封鎖隔離(封城),不可能將感染者和健康的人完全隔離開來。

模擬情境③

現在輪到「社交距離」上場了!

假設鎮上有四分之三的人口都會保持社交距離、中止大型活動,其餘四分之一的人則照常活動的話,又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呢?

從模擬中可以得知,減少人際互動,可以增加完全沒有接觸過感染者、模擬期間一直都很健康的人數。

模擬情境④

為了更深入進行有關社交距離的模擬,接著將情境改為只有八分之一照常活動,沒有保持「社交距離」。

模擬情境④的實驗結果,比模擬情境③的情況可以抑制更多感染者產生,健康者所佔的比例也一直都很高。

總結

上述四種模擬情境都是隨機產生的,實際上在網站上重複播放動畫,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。雖然每一次模擬動畫跑完得出的數值略為不同,我們還是能從模擬實驗中得出「比起採取強制性的隔離措施,確保社交距離比較有效」的結論。

比較模擬情境①〜④的趨勢圖就能一目了然。

雖然本次的模擬實驗充其量只是「模擬炎」的狀況,但就如同動畫中這些隨機移動的點,每個點(人)各自的行動都有可能影響到周邊其他的點(人),這個比喻應該能讓大家比較有概念了吧。

COVID-19和這次的模擬實驗有一個很大的差異,那就是「模擬炎」是假設只要經過一段時間患者就會痊癒,但COVID-19有致死的可能性,而且老年人的致死風險為最高。


根據這次模擬實驗的結果,或許我們可以重新思考,現在要外出處理的事情真的是那麼必要的嗎?

情境式感染模擬之比較

《華盛頓郵報》的報導中已刊登了淺顯易懂的說明,在此介紹給大家。


(出處:為何COVID-19等病毒的爆發會急速擴散,且是如何讓傳播曲線平緩的?
CONTRIBUTEREditor : teshiIllustration : NameDesign : Name